简体 繁体
您的位置: 首页统战动态 → 正文
阅读新闻

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一战线“两支队伍”培训心得(二)

[日期:2020-11-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战略,多次谈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

11月4日,内蒙古师范大学统一战线“两支队伍”2020年“守望相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班在革命老区兴安盟开班。参加培训的24位统一战线“两支队伍”学员珍惜校党委提供的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参加专题教学和现场教学环节,并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培训主题谈学习心得体会。今天,小编为您推出第二期八位参训学员的学习感悟。

新闻传播学院副书记、副院长王俊义

寻根标定初心,传承践行使命。此次随学校统一战线“两支队伍”培训班专赴有“红城”之称的乌兰浩特培训调研,是内蒙古红色革命精神的一次政治寻根之旅。通过理论学习,深刻认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革命成功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红城”乌兰浩特是内蒙古革命的诞生地,红城革命精神所承载的红色底色,是激励我们砥砺奋进、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也是全区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支撑。通过现场实地教学,循着革命前辈坚韧前行的沉重脚印,重温每一段峥嵘岁月,就是阅读一部大写的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大力弘扬红城精神,寻根念初,将红色奋斗历史注入个体精神世界中,可以增强我们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而把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在新时代不断推向前进。

美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云双庆

通过统一战线“两支队伍”培训班专题教学和现场教学安排,深入学习了内蒙古民族解放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进程。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新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一系列伟大创举的来之不易。深刻体会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远大意义。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我作为少数民族党员干部,要在本职工作中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提高理论政策的学习领悟,加强政策的宣传和贯彻,提升育人育才的思想意识和工作能力。

政府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樊荣忠

通过几天的学习,我对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的历史有了更加详尽的了解,对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深切感受到祖国的统一、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历尽了千辛万苦,取得最终胜利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今天的各民族大融合大团结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在新时代,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我们必须学习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矢志不渝、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加强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学习和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自治区民族团结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附属盛乐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何小龙

本次学习培训,使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民族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创立民族区域自治理论政策时的艰难探索过程,对于提高我们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理论的掌握水平,增强新时期党性修养和民族理论素养,坚持坚定地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起到推进作用。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事实证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我们就能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书写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崭新篇章。

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张志刚

今天上午聆听了朱中文部长《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路径》的讲座,深有感慨,由此我联想到国家统编教材的推广使用工作。感觉此项工作的意义重大。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育体现国家意志、具有民族性和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教材就是最直接、最重要、最集中的体现。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党的教育方针能否落实、教育目标能否实现。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是着眼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中国特色义务教育、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部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文学院副院长、知联会副会长石海光

11月6日上午,老师提出“要有民族情怀,不能有民族情绪”。民族情怀就是民族意识,就是民族认同感,中华民族意识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优秀的哲学、文学艺术及以人为本的崇高信仰和价值观,绵延至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显示出无穷的力量。这是树立民族自信心的坚实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去除狭隘的民族情绪,树立深厚的民族情怀,做优秀民族文化的自觉守护者、传承者。

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安广峰

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经济—政治共同体,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共同体,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指导地位,继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掘中华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时代价值,才能守正创新、接续奋斗,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刘爱华

作为学校2020年统一战线“两支队伍”培训班的学员,荣幸地来到红城参加了系列理论及现场学习。回望70多年前全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创建的伟大历程,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一、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独特优势和育人功能,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讲深讲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高校思政课成为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三、把爱我中华、民族团结的种子根植于每个学生心中。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积极发挥辐射、引领、带动作用,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一体化建设,努力为孩子成长打好底色,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图文编辑:李艳茹

审核:吴爱华


阅读: